取保候审是否会影响转正?


取保候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它是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关于取保候审是否会影响转正,要分不同的情况来看。首先,从法律层面并没有直接规定取保候审会导致不能转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或者做出影响劳动者权益的决定时,需要有合法合理的依据。 如果是在工作单位转正的情况,一般转正主要考量的是员工的工作表现、工作能力、遵守单位规章制度等方面。如果员工在取保候审期间,能够正常履行工作职责,工作成果也符合单位的要求,并且没有违反单位的规章制度,那么仅因为处于取保候审状态,单位没有合理理由拒绝员工转正。 不过,在一些特殊行业或岗位,可能存在特殊的规定或要求。例如,某些涉及国家安全、机密等敏感岗位,单位可能会因为员工处于刑事诉讼程序中,出于对岗位特殊性和安全性的考虑,暂停或取消其转正资格。这种情况下,单位需要有明确的规章制度作为依据,并且该规章制度是经过合法程序制定和公示的。 另外,对于公职人员转正,如果被取保候审,按照相关规定,在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期间,人事关系和工资待遇等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根据《关于公务员被采取强制措施和受行政刑事处罚工资待遇处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公务员被取保候审期间,停发工资待遇,按本人原基本工资的75%计发生活费,不计算工作年限。如果经审查核实,公安机关撤销案件或人民检察院不起诉或人民法院宣告无罪、免予刑事处罚,未被收容教育、强制隔离戒毒、劳动教养、行政拘留,且未受处分的,恢复工资待遇,减发的工资予以补发,被采取强制措施期间计算工作年限。所以,公职人员的转正可能会受到取保候审的影响。 综上所述,取保候审本身在法律上并不直接导致不能转正,但具体情况要根据所在单位的性质、岗位要求以及单位的规章制度等来综合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