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保候审中保证金数额是如何确定的?


在法律程序里,取保候审是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 而取保候审的保证金数额确定有着明确的法律规定。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取保候审若干问题的规定》,采取保证金形式取保候审的,保证金的起点数额为一千元。综合考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社会危险性,案件的情节、性质,可能判处刑罚的轻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经济状况,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确定收取保证金的数额。 对于经济犯罪、侵犯财产犯罪或者其他造成财产损失的犯罪,可以按涉案数额或者直接财产损失数额的一至三倍确定收取保证金的数额标准;对其他刑事犯罪,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保证金的数额标准可以确定在2000元以上50000元以下。 司法机关在确定保证金数额时,会进行全面的考量。比如,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危险性是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犯罪嫌疑人平时表现良好,只是偶尔犯错,且在案发后主动配合调查,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那么其社会危险性相对较低,保证金数额可能也会相对少一些;反之,如果犯罪嫌疑人有逃跑、串供等可能,社会危险性较高,保证金数额就可能会提高。 案件的情节和性质也会影响保证金数额。如果是情节较轻的犯罪,如一些轻微的盗窃案件,保证金数额可能相对较低;而对于情节严重的犯罪,如暴力犯罪等,保证金数额通常会更高。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经济状况同样不容忽视。司法机关会考虑其经济承受能力,如果保证金数额过高,超出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经济能力,可能会导致其无法取保候审,这也不符合法律的初衷。同时,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是一个参考因素,在经济发达地区,保证金数额可能相对较高,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保证金数额会相应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