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法中规定的家庭暴力具有哪些特征?


在反家暴法中,家庭暴力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首先是行为的特定性。家庭暴力通常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这里的家庭成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附则第三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以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参照本法规定执行。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夫妻、父母子女等家庭成员关系外,具有监护、扶养、寄养、同居等关系的人之间发生的暴力行为也可能被认定为家庭暴力。 其次是行为的暴力性。暴力行为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等多种形式。身体暴力是比较直观的,比如殴打、捆绑、残害等使受害人身体受到伤害的行为。精神暴力则是通过侮辱、谩骂、恐吓、诽谤、宣扬隐私等方式,对受害人的精神和心理造成伤害。《反家庭暴力法》第二条明确规定,本法所称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性暴力是指在违背受害人意愿的情况下,实施的性行为或性侵犯。经济控制则是通过控制家庭财产、限制受害人的经济来源等方式,使受害人在经济上处于依赖和被支配的地位。 再者是行为的隐蔽性。家庭暴力通常发生在家庭内部,外人很难了解具体情况。很多受害人因为害怕报复、顾及家庭面子、经济依赖等原因,选择默默忍受,不愿意对外声张。这也导致家庭暴力难以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另外是行为的周期性。在一些家庭暴力案件中,暴力行为往往呈现出周期性的特点。施暴者可能会在暴力行为发生后表现出悔悟、道歉等行为,取得受害人的原谅,但过一段时间后又会再次实施暴力。这种周期性的行为模式会让受害人陷入一种恶性循环,难以摆脱家庭暴力的困境。 最后是行为的违法性。家庭暴力是一种违法行为,严重侵犯了受害人的人身权利和人格尊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规定,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如果家庭暴力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比如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虐待罪等。 了解反家暴法中家庭暴力的特征,有助于我们及时识别家庭暴力行为,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当遭遇家庭暴力时,受害人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向公安机关报案、向人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等,勇敢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