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遭受反倾销有哪些特征及对策?


在国际贸易中,反倾销是指进口国针对出口国的倾销行为采取的一种贸易救济措施。倾销是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当这种倾销行为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或实质性损害威胁时,进口国就可能发起反倾销调查并采取反倾销措施。 中国遭受反倾销具有一些显著特征。从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和地区来看,范围不断扩大。早期主要是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欧盟等对中国发起反倾销调查,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也加入到这一行列。这是因为随着中国出口贸易的快速增长,对这些国家的相关产业也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 从涉及的产品范围来说,越来越广泛。最初主要集中在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鞋类等,现在已经涵盖了机电产品、化工产品等多个领域。这反映出中国出口产品结构的多元化以及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提升,但也容易引发更多的反倾销摩擦。 在应对中国遭受反倾销方面,有一系列的对策。从政府层面来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政府应积极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和修改,争取在国际反倾销规则中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同时,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谈判和交流,建立良好的贸易合作关系,通过双边或多边机制解决贸易争端。 企业自身也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企业要规范自身的出口经营行为,避免低价倾销。在面对反倾销调查时,要积极应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倾销条例》,企业有权利进行申诉和抗辩。企业应收集相关证据,证明自己的产品不存在倾销行为或者倾销幅度很小,以及没有对进口国相关产业造成实质性损害。 行业协会在应对反倾销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业协会可以组织企业进行联合应诉,整合资源,提高应对效率。同时,行业协会可以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企业的出口秩序,避免恶性竞争,减少反倾销风险。 总之,应对中国遭受反倾销需要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各方面共同努力,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促进中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