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保密法律责任主要包括哪些?


在我国,保密法律责任是为了确保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保密信息的安全而设定的。当相关人员违反保密规定时,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以下是保密法律责任的主要类型: 行政责任:行政责任是比较常见的保密法律责任形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对于违反保密规定但情节较轻,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会给予行政处分。比如,机关、单位工作人员违反保密规定,泄露少量国家秘密,尚不构成刑事处罚的,可能会被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处分。对于企业等非国家机关单位,如果员工违反企业的保密制度,企业也可以依据内部规定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理,如警告、扣发奖金、降职等。 民事责任:在保密方面,民事责任主要涉及侵犯商业秘密等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做出了规定。如果一方违反保密协议或者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披露、使用他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赔偿数额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此外,权利人还可以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等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对于严重违反保密规定,构成犯罪的行为,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多个与保密相关的罪名,如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过失泄露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等。以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为例,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反保守国家秘密法的规定,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前款罪的,依照前款的规定酌情处罚。对于侵犯商业秘密罪,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总之,保密法律责任涵盖了行政、民事和刑事三个方面,不同的责任形式适用于不同的违法行为和情节。无论是个人还是单位,都应当严格遵守保密规定,避免因违反保密法律而承担不利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