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医疗过失主要有哪些?


医疗过失是指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由于疏忽大意、过于自信等主观过错,违反了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行为。下面为您介绍一些常见的医疗过失类型。 首先是诊断过失。诊断是治疗的基础,如果诊断出现错误,后续的治疗可能都会南辕北辙。例如医生在诊断过程中,没有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或者没有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就草率下结论,导致误诊。像把普通的感冒误诊为肺炎,从而进行了不必要的治疗。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诊断过失如果造成了患者的人身损害,就可能构成医疗事故。 其次是治疗过失。这包括用药错误、手术失误等情况。用药错误可能是医生开错药、用错剂量或者没有考虑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比如给对某种药物过敏的患者使用了该药物,导致患者出现过敏反应。手术失误则更为严重,可能是手术部位错误、手术中操作不当损伤了其他器官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二百二十一条规定,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尽到与当时的医疗水平相应的诊疗义务,造成患者损害的,医疗机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治疗过失显然违反了这一义务。 再者是护理过失。护理工作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护理人员如果没有按照护理规范进行操作,如没有按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没有正确执行医嘱等,也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不良后果。比如患者需要定时翻身以防止褥疮,但护理人员没有按时进行,导致患者出现了褥疮。 此外,还有医疗管理过失。医院的管理不善也可能引发医疗过失,例如医疗器械的维护不当,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故障,影响治疗效果;或者医院的感染控制措施不到位,导致患者在医院内发生交叉感染。 总之,医疗过失涉及多个方面,患者在就医过程中要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应该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诊疗规范,以减少医疗过失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