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经济性裁员需要遵循怎样的流程?


公司进行经济性裁员,需要遵循以下流程: 首先,提前三十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的资料。这是因为裁员对职工影响很大,提前说明能让职工有心理准备,也能了解公司的实际困难。比如公司经营不善,业绩大幅下滑等情况都可以告知职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有相关情形需要裁员时,要提前履行此步骤。 其次,提出裁减人员方案。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经济补偿办法。例如,明确什么时间开始通知被裁人员,分几个阶段完成裁员,经济补偿是按照什么标准来计算等。 然后,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工会或职工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用人单位应认真对待,以此优化方案,保障裁员过程更加合理公平。 接着,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劳动行政部门会对方案进行审查,若发现不符合法律规定的内容,会责令企业纠正。 最后,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裁减人员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经济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相关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裁减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等人员。并且裁减人员时,应当优先留用与本单位订立较长期限的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与本单位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家庭无其他就业人员,有需要扶养的老人或者未成年人的人员。 相关概念: 经济性裁员:指用人单位行使单方解除权,一次性辞退部分劳动者,以此作为改善生产经营状况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保护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和生存能力,度过暂时的难关。 劳动行政部门:是政府中负责劳动和社会保障事务的部门,在经济性裁员中对用人单位的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