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无效合同的条件有哪些?


根据法律规定,以下这些情况会导致合同被确定为无效: 首先,订立合同主体不合格时合同无效。无民事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是无效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简单来说,就是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他们没办法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得由法定代理人帮忙代理。像不满八周岁的小孩自己去签个买卖东西的合同,这个合同就是无效的。《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四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其次,意思表示不真实的合同无效。如果双方是以虚假的意思表示订立的合同,那这样的合同也是无效的。比如说,为了逃避债务,表面上签个房屋买卖合同,把房子“卖”出去,但实际上根本没有买卖的真实意愿,只是做做样子,这就是以虚假意思表示订立的合同,是无效的。依据是《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然后,订立合同内容不合法也会导致合同无效。这包含几种情况:一是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无效。不过要注意,不是所有违反强制性规定的合同都无效,如果该强制性规定并不必然导致合同无效的情况除外。像在建设工程领域,如果违反建筑法等订立的合同,往往就因为违反强制性规定而无效。《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二是违背公序良俗的合同无效,也就是合同内容违反了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三是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合同无效。 合同一旦确认无效,它从订立之日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以后也不能变成有效合同。而且行为人因为这个无效合同取得的财产,要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必要返还的,就得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要赔偿对方因此受到的损失,如果双方都有过错,那就各自承担相应责任。 相关概念: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指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和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他们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需由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 意思表示不真实:指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非其内心真实意愿,可能存在虚假、欺诈等情况。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代表社会的基本道德观念和公共利益准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