驰名商标的概念应该如何界定?


驰名商标是一个在商业领域中经常被提及的概念,它对于商标所有者的商业利益和消费者的权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驰名商标概念的界定。 首先,从定义上来说,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所熟知的商标。这里的“相关公众”,并不是指所有的消费者,而是指与该商标所标识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以及与前述商品或者服务的营销有密切关系的其他经营者。比如,对于一个专门生产高端化妆品的驰名商标,相关公众可能就是那些关注高端化妆品的消费者,以及化妆品行业的经销商、零售商等。 对于驰名商标的界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十四条给出了明确的考虑因素。一是相关公众对该商标的知晓程度。这主要通过市场调查、消费者反馈等方式来综合判断。比如,如果一个商标在某个行业内被大多数从业者和消费者所熟知,那么它在知晓程度上就符合了驰名商标的一个重要条件。 二是该商标使用的持续时间。商标的使用时间越长,意味着它在市场上的影响力可能越大。一般来说,持续多年使用的商标更容易被认定为驰名商标。例如,一些老字号品牌,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使用,其商标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都很高。 三是该商标的任何宣传工作的持续时间、程度和地理范围。这包括广告宣传、参加展会、举办促销活动等。宣传工作做得越广泛、越深入,商标的知名度就越高。比如,一个商标在全国性的媒体上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其宣传的程度和地理范围就比较符合驰名商标的要求。 四是该商标作为驰名商标受保护的记录。如果一个商标曾经在其他案件中被认定为驰名商标并受到保护,那么在后续的认定中也会作为重要的参考因素。 五是该商标驰名的其他因素。这是一个兜底条款,可能包括商标的市场占有率、行业排名、获得的荣誉等。例如,一个商标在行业内获得了很多奖项,这也可以作为认定其为驰名商标的参考。 在实际的司法和行政认定中,会综合考虑以上这些因素来判断一个商标是否为驰名商标。需要注意的是,驰名商标的认定遵循“个案认定、被动保护”的原则。也就是说,只有在商标所有者认为其商标权益受到侵害,并在具体的案件中请求认定驰名商标以获得保护时,相关部门才会进行认定。而且,认定结果只对该具体案件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