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件存在哪些困难?
我想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件,但听说这类案件有不少困难。我不太清楚具体会遇到什么问题,比如是证据收集方面,还是法院受理方面,或者是其他什么地方会有困难呢?希望能了解一下这些困难的具体情况。
展开


行政公益诉讼是指检察院、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行为违法,侵害了公共利益时,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行政诉讼。在行政公益诉讼起诉案件中,往往存在着诸多困难。 首先是调查取证困难。在行政公益诉讼里,原告要证明行政机关行为违法且侵害了公共利益,就得收集相关证据。然而很多行政行为涉及专业领域和行政机关内部信息,原告获取证据的途径有限。比如一些环境监管类的行政公益诉讼,要取得准确的环境监测数据和行政机关的执法记录并非易事。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原告需要对其主张承担举证责任,但在实际操作中,原告面对行政机关时,取证能力明显处于弱势。 其次是立案受理难。部分法院对于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存在顾虑,可能以各种理由不予立案。一些法院担心受理此类案件会影响与行政机关的关系,或者认为案件涉及面广、处理难度大。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在接到起诉状时对符合本法规定的起诉条件的,应当登记立案,但在实践中,行政公益诉讼的立案标准在理解和执行上存在差异,导致一些符合条件的案件难以顺利立案。 再者是鉴定评估难。很多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需要专业的鉴定评估来确定公共利益受损的程度和范围,像生态环境破坏案件需要进行环境损害鉴定。但目前我国相关鉴定机构数量有限,鉴定费用高昂,鉴定周期长,这给原告增加了很大的负担,也影响了案件的推进。 另外,行政机关的消极应对也是一个问题。部分行政机关对行政公益诉讼不理解、不配合,在诉讼过程中不积极提供相关信息,甚至对原告进行抵制,这无疑增加了原告的诉讼难度。而且即便原告胜诉,行政机关的执行也可能不及时、不彻底,导致公共利益无法得到有效恢复。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