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审判立案和执行立案该怎么选?


在离婚相关程序中,离婚审判立案和执行立案是两个不同阶段的重要环节,它们适用的情形和目的有所不同,下面为您详细解释该如何选择。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离婚审判立案。离婚审判立案是指当夫妻双方无法就离婚事宜达成一致,或者虽然能达成一致但涉及财产分割、子女抚养权等争议时,一方向法院提起离婚诉讼,法院对该诉讼请求进行审查并决定是否受理的程序。简单来说,就是你想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离婚相关的争议,就需要先进行审判立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二条规定,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二)有明确的被告;(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当你准备好起诉状、相关证据材料等,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法院经审查符合条件后就会予以立案,随后进入审判程序,由法院对离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作出判决。 而执行立案则是在离婚审判结束后,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已经生效的法律文书所确定的义务时,另一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的程序。比如,法院判决离婚后,判决书中确定了一方需要向另一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财产补偿款,但该方拒不支付,此时另一方就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立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三条规定,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裁定,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可以由审判员移送执行员执行。调解书和其他应当由人民法院执行的法律文书,当事人必须履行。一方拒绝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也就是说,只有在有生效的法律文书且对方不履行义务的情况下,才需要进行执行立案。 那么该如何选择呢?如果你们夫妻之间存在离婚争议,需要法院对离婚及相关问题进行裁决,就选择离婚审判立案。在这个阶段,你要积极准备证据,参与庭审,以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而如果离婚判决已经生效,但对方不按照判决履行义务,你就应该选择执行立案,借助法院的强制执行措施来实现自己的权益。总之,要根据自己所处的具体情况,准确选择合适的立案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