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备犯一定构成犯罪吗?
我之前准备实施一个行为,做了一些前期准备工作,但后来放弃了。现在担心这些准备行为会不会构成犯罪,想知道预备犯是不是一定就构成犯罪,法律上是怎么规定的呢?
展开


在探讨预备犯是否一定构成犯罪之前,我们先明确预备犯的概念。预备犯是指那些为了犯罪而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人。简单来说,就是还没正式开始实施犯罪行为,只是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我国《刑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表明,预备犯在法律上是被纳入犯罪考量范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预备犯一定构成犯罪。 从法律实践的角度来看,判断预备犯是否构成犯罪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一方面,要考量预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如果预备行为对社会秩序、公共安全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了较大的威胁,那么构成犯罪的可能性就比较大。例如,为了实施爆炸而准备了大量的爆炸物,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很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 另一方面,还要看犯罪行为的主观故意和预备行为的程度。如果犯罪意图明确,且预备行为已经进展到相当的程度,接近着手实施犯罪,那么也容易被认定为犯罪。相反,如果预备行为较为轻微,或者行为人在预备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没有造成实际的危害后果,那么有可能不被认定为犯罪。 此外,对于一些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预备行为,根据《刑法》第十三条“但书”的规定,即“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也可以不构成犯罪。比如,只是有了犯罪的想法,简单地购买了一些可能用于犯罪的普通工具,但尚未实施进一步的准备行为,这种情况下可能就不会被认定为犯罪。 综上所述,预备犯不一定构成犯罪。法律在判断时会综合考虑预备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主观故意、行为程度等多方面因素,依据具体的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做出准确的认定。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