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抗力的法律规定是怎样的?
在生活中遇到一些突发情况,感觉好像符合不可抗力的情况,但不太确定。想了解在法律上,对于不可抗力具体是怎么规定的,在哪些场景下能适用,对自己的权益会有怎样的影响,希望能有详细解释。
展开


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对于不可抗力有着明确的规定。 首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八十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里所说的不可抗力,指的是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通俗来讲,不能预见就是在事情发生前,凭借正常人的认知和能力是无法预见到会发生这样的事;不能避免就是即使提前知道可能会发生,也没有办法躲开;不能克服则是说面对这个情况,没有能力去消除或者阻止它。 不可抗力包含多种情形,常见的有自然灾害,像台风、洪水、地震等;政府行为,例如征收、征用;还有社会异常事件,比如罢工、骚乱等。 在合同领域,如果因为不可抗力导致一方不能履行合同,按照规定是可以相应地免除或减轻责任的。举个例子,你和商家签订了一个货物买卖合同,约定好了交货时间,结果突然发生了地震,导致商家没办法按时交货,这种情况下就属于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商家通常可以根据不可抗力的规定免除或减轻违约责任。 在刑法方面,《刑法》第十六条规定,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不是犯罪。 相关概念: 不可抗力:是一种法定的免责事由,强调不可预见、不可避免和不可克服的客观情况。 政府行为:指政府基于公共利益等目的做出的行政决定等活动。 社会异常事件:指突发的、影响社会正常秩序的事件。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