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侵权人对损害发生也有过错的会怎样处理?


在法律领域中,当出现被侵权人对损害发生也有过错的情况时,这涉及到一个重要的法律概念——过失相抵。过失相抵通俗来讲,就是当侵权行为发生时,如果被侵权人自己也有过错,那么就不能让侵权人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而是要根据双方过错的程度,相应地减轻侵权人的赔偿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七十三条规定:“被侵权人对同一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这一规定为处理此类情况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 判断被侵权人是否存在过错以及过错程度,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考量。比如,要看被侵权人是否违反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注意义务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如果被侵权人没有尽到这个义务,导致损害的发生或者扩大,那么就可能被认定存在过错。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如果行人明明看到红灯还强行过马路,结果被正常行驶的车辆撞到,行人就违反了遵守交通规则的注意义务,存在过错。 对于过错程度的划分,一般可以分为轻微过错、一般过错和重大过错。不同的过错程度会对侵权人的赔偿责任产生不同的影响。如果被侵权人只是存在轻微过错,那么侵权人可能只是稍微减轻一点赔偿责任;要是被侵权人存在重大过错,侵权人的赔偿责任可能会被大幅减轻。 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法院会根据具体的案件情况来判断双方的过错程度。法官会审查事故发生的原因、经过以及双方的行为表现等。例如,在医疗纠纷中,如果患者隐瞒了自己的重要病史,导致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出现失误,患者的隐瞒行为就可能被认定为有过错。法院会综合考虑医生的医疗行为是否符合规范以及患者隐瞒病史对损害结果的影响程度,来确定双方的责任比例。 此外,在一些特殊的侵权案件中,法律可能会对被侵权人的过错有特殊规定。比如在高度危险责任中,即使被侵权人有过错,侵权人的责任减轻程度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因为高度危险作业本身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侵权人需要承担更高的注意义务。 总之,当被侵权人对损害发生也有过错时,侵权人的赔偿责任会根据被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相应减轻。具体的责任划分需要依据法律规定,并结合案件的实际情况,由法院进行公平、公正的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