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17万判三年是怎么判的?


在我国,诈骗罪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犯罪行为,它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财产权益,破坏了社会的经济秩序。当涉及到诈骗金额达到17万却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的情况,这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法律分析。 首先,我们来明确一下诈骗罪的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对诈骗罪有明确的界定和量刑标准。根据该法律条文,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同时,相关司法解释对“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也有具体的规定。一般而言,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属于“数额较大”,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巨大”,五十万元以上属于“数额特别巨大”。从金额上看,17万已经达到了“数额巨大”的标准,正常情况下应在三年以上十年以下量刑。 然而,法院的判决并非仅仅依据诈骗金额这一个因素。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许多法定和酌定的从轻处罚情节。比如,犯罪嫌疑人具有自首情节。根据《刑法》第六十七条规定,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如果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后主动向公安机关投案,并如实交代了自己诈骗的整个过程和细节,那么法院在量刑时会考虑这一情节,有可能对其从轻处罚。 立功表现也是一个重要的从轻情节。《刑法》第六十八条规定,犯罪分子有揭发他人犯罪行为,查证属实的,或者提供重要线索,从而得以侦破其他案件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假如犯罪嫌疑人在被关押期间,向警方提供了其他犯罪案件的关键线索,帮助警方破获了其他案件,这就属于立功行为,法院会根据立功的大小在量刑上给予体现。 此外,退赃退赔和取得被害人谅解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如果犯罪嫌疑人在案发后,积极主动地将诈骗所得的17万全部退还给被害人,并且真诚地向被害人道歉,取得了被害人的谅解。这种情况下,说明犯罪嫌疑人有悔罪表现,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相对降低,法院在量刑时也会酌情从轻处罚。 还有从犯的情况。如果在这起诈骗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并非主犯,而是起到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从犯。根据《刑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对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那么,法院会根据其在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相应的从轻量刑。 综上所述,当诈骗金额达到17万却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时,很可能是因为犯罪嫌疑人存在上述一种或多种从轻处罚的情节。法院在量刑时会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确保判决结果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能体现公平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