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诉来访人是老人时法官应如何做?
我最近去法院办事,看到有老人来涉诉来访。我很好奇,在这种情况下,法官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来处理呢?是在沟通方式上有特殊要求,还是在流程上有特别的安排?希望能了解这方面的法律规定和操作办法。
展开


当涉诉来访人是老人时,法官需要从多个方面妥善处理,以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和诉讼的顺利进行。 首先,在沟通交流方面,法官要展现出充分的耐心和尊重。老人可能因为年龄原因,在表达诉求时不够清晰、流畅,或者理解法律程序和相关信息存在一定困难。法官应当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老人交流,避免使用过于专业的法律术语。例如,将“诉讼时效”解释为“法律规定的可以去法院告状的时间期限”。这不仅符合《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中关于文明司法的要求,也是保障老人能够准确表达自己意愿和理解法律程序的基础。 其次,在案件处理流程上,法官要给予老人适当的便利。如果老人行动不便,法官可以考虑采用远程视频等方式进行询问和调解。对于一些因身体原因无法按时参加庭审的老人,法官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关于延期审理的规定,合理安排时间,保障老人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参与诉讼。同时,在审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和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庭审节奏,避免让老人过于劳累。 再者,法官还应当注重对老人的心理疏导。涉诉来访的老人可能因为案件的困扰而产生焦虑、不安等情绪。法官要通过温和的态度和积极的沟通,缓解老人的心理压力,让老人感受到司法的人文关怀。这也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诉讼氛围,促进案件的顺利解决。 此外,在了解老人的诉求后,法官要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依法公正地作出处理。无论是调解还是判决,都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老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同时,法官还可以向老人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信息,帮助老人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