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是如何对证据进行认定的?
我最近涉及一场官司,在法庭上双方都提交了很多证据。我不太明白法官最后是依据什么来认定这些证据的,哪些证据会被采纳,哪些不会。我很关心这个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官司的胜负,所以想了解一下法官认定证据的具体方式和标准。
展开


法官对证据的认定是一个严谨且遵循法定规则的过程,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是证据的真实性,这是证据能够被采纳的基础条件。简单来说,真实性就是指这份证据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伪造或者虚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明确要求,审判人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依据法律的规定,遵循法官职业道德,运用逻辑推理和日常生活经验,对证据有无证明力和证明力大小独立进行判断,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例如在一些合同纠纷案件中,如果一方提交的合同有涂改痕迹,且无法说明合理原因,法官就可能对这份合同的真实性存疑。 其次是证据的关联性,即证据要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该证据能够对案件中的某个事实起到证明作用。比如在侵权案件中,原告提供的被告在案发现场的监控视频,如果该视频与侵权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关键事实相关联,就可以作为有效的证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里的查证属实就包含了对关联性的审查。 最后是证据的合法性,它要求证据的形式和取得方式都要符合法律规定。以非法手段取得的证据,通常是不能被法院采纳的。例如通过威胁、引诱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证人证言,就不具有合法性。在行政诉讼中,《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也对证据的合法性作出了明确规定。法官会综合考虑以上三个方面,对证据进行全面、客观的审查判断,从而确定哪些证据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