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庭是如何对证据进行确认的?


法庭对证据的确认是一个严谨且重要的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到对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的审查判断。 首先,证据的合法性指的是证据的收集和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严重违背公序良俗的方法形成或者获取的证据,不得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比如,通过非法窃听、威胁等手段获取的证据,法庭是不会采纳的。因为法律要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被非法侵犯,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法律秩序。如果允许非法取得的证据进入法庭,可能会导致更多违法行为的发生,破坏社会的法治环境。 其次,证据的真实性要求证据必须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虚假的、伪造的。在司法实践中,法庭会通过多种方式来审查证据的真实性。对于书证,会审查其来源、形式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涂改、伪造等迹象;对于证人证言,会综合考虑证人的身份、与案件当事人的关系、证人的认知能力和记忆能力等因素。如果证据存在明显的矛盾或者疑点,法庭可能会要求当事人进一步提供证据进行佐证,或者通过鉴定等方式来确定其真实性。例如,在一些涉及合同纠纷的案件中,如果一方提供的合同文本存在字迹模糊、页码缺失等问题,法庭可能会对该合同的真实性产生怀疑,进而要求双方提供更多的证据来证明。 最后,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有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只有与案件有关的证据,才能对案件的审理起到作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规定,对当事人逾期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必要时可以要求其提供相应的证据。如果该证据与案件基本事实有关的,人民法院应当采纳。也就是说,证据必须能够证明案件中的某个事实或者对案件的处理结果有影响。比如,在一个侵权纠纷案件中,原告提供的被告在其他场合的行为证据,如果与本案的侵权行为没有直接关联,法庭通常是不会采纳的。 总之,法庭对证据的确认是一个全面、综合的过程,需要从合法性、真实性和关联性三个方面进行审查判断,以确保案件的公正审理和裁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