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民事诉讼中证据有哪些规定?

我正在打一场民事诉讼官司,不太清楚在这个过程中证据方面有啥规定。比如什么样的证据才有效,证据要在什么时间提交,要是证据不足会有啥后果。希望了解一下这方面的详细内容,好让我在诉讼中能正确运用证据来维护自己权益。
展开 view-more
  • #民事诉讼
  • #诉讼证据
  • #证据规定
  • #举证期限
  • #证据不足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查明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的基础。下面为您详细介绍民事诉讼中证据的相关规定。 首先,什么是民事诉讼证据呢?简单来说,它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各种事实材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六条规定,证据包括:(一)当事人的陈述;(二)书证;(三)物证;(四)视听资料;(五)电子数据;(六)证人证言;(七)鉴定意见;(八)勘验笔录。这些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对于证据的有效性,也就是证据的“三性”,即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真实性要求证据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伪造的;关联性是指证据要与案件事实有联系,能够对案件事实起到证明作用;合法性强调证据的收集方式和来源要符合法律规定。比如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是不能被法院采纳的。 关于证据的提交时间,法律规定了举证期限。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九条规定,人民法院应当在审理前的准备阶段确定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人协商,并经人民法院准许。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十五日,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十日。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拒不说明理由或者理由不成立的,人民法院根据不同情形可以不予采纳该证据,或者采纳该证据但予以训诫、罚款。 如果证据不足,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九十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应当提供证据加以证明,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在作出判决前,当事人未能提供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后果。这意味着可能会面临败诉的风险。 此外,在证据的收集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行收集证据,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查收集证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人民法院应当按照法定程序,全面地、客观地审查核实证据。 总之,在民事诉讼中,证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事人要了解证据的种类、有效性、提交时间等规定,合理合法地收集和运用证据,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