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诈骗“套路贷”如何适用法律?


“套路贷”是一种新型诈骗犯罪,通常表现为犯罪分子以民间借贷为幌子,通过虚增债务、制造资金走账流水、肆意认定违约、转单平账、虚假诉讼等手段,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 从法律认定角度来看,“套路贷”与普通的民间借贷有本质区别。民间借贷是平等主体之间基于真实的借款合意而发生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通常是在自愿、公平的基础上约定借款金额、利息和还款方式等内容。而“套路贷”则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一系列欺诈手段诱使被害人陷入借贷陷阱。根据《关于办理“套路贷”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套路贷”犯罪的基本特征包括制造民间借贷假象、制造资金走账流水等虚假给付事实、故意制造违约或者肆意认定违约、恶意垒高借款金额、软硬兼施“索债”等。 在法律适用方面,“套路贷”可能涉及多个罪名。最常见的是诈骗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如果“套路贷”过程中使用暴力、威胁手段,还可能构成敲诈勒索罪。《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条规定,敲诈勒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敲诈勒索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此外,如果“套路贷”犯罪分子通过虚假诉讼的方式来实现非法占有被害人财物的目的,还会触犯虚假诉讼罪。依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规定,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当遇到“套路贷”时,被害人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保留好相关证据,如借款合同、转账记录、聊天记录等,以便司法机关准确认定犯罪事实,依法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责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