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多久能有结果出来?


医疗纠纷的处理结果出来的时间,会因不同的处理途径而有所不同。下面为您详细介绍不同途径下的时间情况。 首先是协商解决。医患双方可以自行就医疗纠纷进行协商。这种方式没有明确的时间限制,完全取决于双方的沟通和协商进度。如果双方分歧较小,能够较快达成一致意见,那么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比如几天到几周就可以解决纠纷,得出结果。但要是双方对于责任认定、赔偿金额等问题存在较大争议,协商可能会陷入僵局,耗时就会比较长,甚至可能最终协商失败。 其次是行政调解。当协商不成时,患者可以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调解申请。依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自收到医疗纠纷调解申请之日起 5 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受理后,应当自受理之日起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调解。不过,如果需要鉴定的,鉴定时间不计入调解期限。这意味着,若涉及鉴定,整个调解过程的时间会相应延长。 再者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患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并且,如果在诉讼过程中涉及医疗损害鉴定,鉴定时间同样不计入审限,这也会使得整个诉讼时间难以准确预估。 此外,医疗纠纷中常常会涉及医疗损害鉴定。根据《医疗纠纷预防和处理条例》第三十四条,医学会或者司法鉴定机构接受委托从事医疗损害鉴定,应当自受理之日起 30 个工作日内完成鉴定。情况复杂的,鉴定的时间可以延长,但是延长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 30 个工作日。鉴定所需时间会对整个医疗纠纷处理结果的得出时间产生较大影响。 综上所述,医疗纠纷出结果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会受到处理途径、是否需要鉴定以及案件复杂程度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