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药医保报销是如何报销的?


医保分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不同类型,不过拿药报销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下面将详细为您介绍拿药医保报销的相关内容。 首先是报销范围。医保药品目录将药品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甲类药品是临床治疗必需、使用广泛、疗效好,同类药品中价格低的药品,这类药品可以全部纳入报销范围。乙类药品是可供临床治疗选择使用、疗效好,同类药品中比甲类药品价格略高的药品,使用这类药品时,需要个人先自付一定比例,剩下的部分再按规定报销。而丙类药品大多是一些滋补品、保健药品等,一般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需要全部由个人承担费用。依据《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用药范围通过制定《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进行管理。 然后是报销流程。在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拿药时,参保人员需出示医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在结算药费时,系统会自动识别哪些药品属于医保报销范围,并按照规定的比例进行报销。对于符合报销条件的费用,医院会直接扣除报销部分,参保人员只需支付个人自付的费用。如果是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同样出示医保卡或医保电子凭证,符合规定的费用也可以直接报销结算。 报销比例和限额方面,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医保,报销比例和限额有所不同。一般来说,职工医保的报销比例相对较高,报销限额也比较高;居民医保的报销比例和限额相对较低。以职工医保为例,在一级医疗机构拿药,报销比例可能达到90%左右;在二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可能为85%左右;在三级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可能为80%左右。同时,各地还会设定年度报销限额,超过限额的部分需要个人自行承担。具体的报销比例和限额可以咨询当地的医保部门。 此外,如果参保人员患有一些特定的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还可以申请办理慢性病门诊报销。办理后,在门诊拿治疗慢性病的药品时,报销比例会更高,能进一步减轻患者的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