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是怎样计算的?


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简单来说,就是企业按照税法规定需要缴纳给国家的那部分税款。它的计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依据一系列的规定和标准。 首先,要明确应纳税所得额的概念。应纳税所得额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基础,它是企业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总额,减除不征税收入、免税收入、各项扣除以及允许弥补的以前年度亏损后的余额。这里的收入总额,包括销售货物收入、提供劳务收入、转让财产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利息收入、租金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接受捐赠收入以及其他收入。不征税收入一般是指财政拨款、依法收取并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免税收入则有国债利息收入、符合条件的居民企业之间的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等。 各项扣除包括成本、费用、税金、损失和其他支出等。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成本、销货成本、业务支出以及其他耗费;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发生的销售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等。不过,有些支出是有扣除限额的,比如企业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支出,按照发生额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的5‰;企业发生的符合条件的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支出,不超过当年销售(营业)收入15%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 在算出应纳税所得额后,就可以计算应纳税额了。企业所得税的基本税率为25%,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 = 应纳税所得额 × 税率 - 减免税额 - 抵免税额。减免税额是指根据税法规定企业可以享受的减税或免税的额度;抵免税额是指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可以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 相关法律依据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这些法律法规对企业所得税的各个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规定,企业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必须严格按照这些规定来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