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诈骗该如何定性?


要定性保健品诈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主观方面来看,行为人必须具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目的。也就是说,行为人实施相关行为的主要动机是想要非法获取他人的财产,而不是正常的商业交易或者提供合法的服务。例如,一些不法分子销售保健品,并不是真正希望消费者通过使用保健品获得健康益处,而是为了骗取消费者的钱财。 其次,在客观行为方面,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主要包括虚构事实和隐瞒真相两种形式。虚构事实比如,宣传某种保健品具有神奇的治疗效果,如可以治愈各种疑难杂症,但实际上该保健品并没有这样的功效;或者编造虚假的科研成果、专家推荐等来增加保健品的可信度。隐瞒真相则比如,不告知消费者保健品的真实成分、副作用等重要信息,或者故意隐瞒保健品的实际来源、生产过程等情况,让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 再者,欺诈行为使受害者产生了错误认识。这种错误认识必须是由行为人的欺诈行为直接导致的。比如,消费者因为相信了不法分子宣传的保健品能治疗某种疾病,所以才决定购买该保健品。即使消费者自身在判断上可能存在一定的疏忽,但只要主要原因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导致其产生错误认识,就不影响欺诈行为的成立。 然后,受害者在产生错误认识之后作出了财产处分行为。这里的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和处分意识两个部分。处分行为就是指受害者将自己的财产交付给行为人,比如支付购买保健品的款项;处分意识是指受害者知道自己在进行财产的处分,并且是基于错误认识而自愿进行的。例如,消费者误以为保健品真的有宣传的功效,所以自愿花钱购买。 最后,还需要达到一定的数额标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诈骗罪。一般来说,诈骗数额在3000元以上就达到了数额较大的标准,但具体数额可能因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有所不同。 法律依据是《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