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的界别如何认定?


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是经济活动中较为常见的两种情况,然而它们在法律性质和处理方式上却有着显著的不同。准确地区分这两者,无论是对于当事人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还是对于司法机关正确处理案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下面,我们从多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如何界别认定合同诈骗与合同纠纷。 首先,从主观目的方面来看。合同诈骗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犯罪人在签订和履行合同过程中,从一开始就没有打算履行合同义务,而是想通过欺骗手段骗取对方的财物。例如,犯罪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故意夸大自己的履约能力,或者根本没有履约的意愿和能力,却与对方签订合同,骗取对方的定金、货款等。而合同纠纷中,当事人虽然也可能存在违约行为,但主观上并没有非法占有对方财物的故意,往往是由于客观原因导致无法履行合同,或者对合同条款的理解存在分歧等。比如,因为市场行情变化、不可抗力等因素,导致当事人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合同诈骗罪。这明确了合同诈骗的主观要件是非法占有目的。而在合同纠纷中,主要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民事法律来调整。根据民法典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这表明合同纠纷主要是围绕合同履行和违约责任展开的。 其次,从行为方式方面来看。合同诈骗通常表现为一系列的欺诈行为。犯罪人可能会伪造证件、虚构事实、隐瞒真相,以获取对方的信任并签订合同。例如,伪造公司印章、产权证明等文件,或者编造虚假的项目、货源等信息。而且,在骗取财物后,犯罪人往往会将财物用于个人挥霍、非法活动等,而不是用于履行合同。而合同纠纷中的违约行为相对比较正常,可能是由于经营不善、资金周转困难等原因导致无法按时履行合同。当事人可能会积极采取措施解决问题,与对方协商变更合同条款、延长履行期限等。 最后,从履行能力方面来看。合同诈骗的犯罪人在签订合同时往往没有实际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虽然有一定的履行能力,但故意夸大自己的能力,以骗取对方的信任。例如,犯罪人本身没有足够的资金、技术、设备等条件来履行合同,却与对方签订大额合同。而在合同纠纷中,当事人一般是具有一定的履行能力的,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完全履行合同。比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遇到原材料供应不足、设备故障等问题,影响了合同的履行。 综上所述,判断是合同诈骗还是合同纠纷,需要综合考虑主观目的、行为方式、履行能力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类似问题,建议及时咨询专业法律人士,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