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该如何界定?


在法律领域,故意伤害罪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罪名,而准确界定其中的“伤害”至关重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如何界定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 首先,从法律定义来看,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是指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这里的身体健康,既包括人体组织的完整性,也包括人体器官的正常功能。简单来说,就是对他人身体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影响了身体原本的正常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这就明确了故意伤害罪的刑罚标准,而其中的“伤害”程度直接影响着量刑。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伤害”的界定有着严格的标准。一般会依据《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来判断伤害的程度,该标准将人体损伤程度分为重伤、轻伤和轻微伤。重伤是指机体完整性遭到严重破坏或功能严重障碍;轻伤是指机体完整性遭到一定破坏或功能受到一定障碍;轻微伤则是指造成人体局部组织器官结构的轻微损伤或短暂的功能障碍。 需要注意的是,只有达到轻伤及以上程度的伤害,才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轻微伤通常不构成犯罪,但可能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会受到相应的行政处罚,比如拘留、罚款等。 判断是否属于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不能仅仅依据行为人的主观想法,还要结合客观的伤害结果。比如,虽然行为人本意只是想吓唬对方,但却不小心造成了对方轻伤以上的后果,仍然可能构成故意伤害罪。 此外,伤害行为必须是非法的。如果是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合法行为造成的伤害,则不构成故意伤害罪。例如,在面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而采取的必要防卫行为,即使造成了侵害人一定程度的伤害,只要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就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总之,界定故意伤害罪中的“伤害”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伤害的程度、行为的合法性以及主客观情况等。在遇到相关法律问题时,建议及时咨询专业的法律人士,以确保自身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