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界定正当防卫与非正当防卫?


在法律层面,准确界定正当防卫与非正当防卫是十分重要的,这关系到公民是否要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下面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我们来了解正当防卫的概念。正当防卫指的是,当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正在遭受不法侵害时,为了制止这种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属于正当防卫,不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第一款对此有明确规定。 正当防卫需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存在不法侵害。这意味着侵害行为必须是违法的,比如故意的伤害、抢劫等行为。如果对方的行为是合法的,比如警察依法执行公务,那就不能实施所谓的“防卫”。二是不法侵害正在进行。也就是说,侵害行为已经开始并且还没有结束。比如,当有人正在对你进行殴打时,你可以进行正当防卫;但如果对方已经停止攻击,你再去攻击对方,那就可能不属于正当防卫了。三是防卫的目的是为了制止不法侵害。防卫行为必须是为了保护合法权益,而不是为了报复或者故意伤害对方。四是防卫行为没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必要限度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一般来说,防卫行为的强度和造成的损害应该与不法侵害的强度和可能造成的损害相适应。 非正当防卫则是不符合正当防卫条件的行为。比如,假想防卫,就是实际上并没有不法侵害发生,但防卫人误以为存在而实施了“防卫”行为。还有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事前防卫是在不法侵害尚未开始时就实施了所谓的“防卫”;事后防卫是在不法侵害已经结束后再实施攻击。另外,防卫挑拨也属于非正当防卫,是指故意挑逗对方进行不法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对对方进行攻击。 在司法实践中,判断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法律鼓励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勇敢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但也要求防卫行为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所以,当遇到具体情况时,要结合法律规定和实际情况来准确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