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骚扰行为该如何认定?


性骚扰是一种在社会生活中时有发生且令人困扰的不良行为,准确认定性骚扰行为对于维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至关重要。那么,法律上是如何认定性骚扰行为的呢?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性骚扰的定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条规定,违背他人意愿,以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对他人实施性骚扰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从这条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总结出认定性骚扰行为的几个关键要素。 其一,违背他人意愿。这是认定性骚扰行为的核心要素。也就是说,这种行为是在对方不愿意的情况下发生的。例如,在社交场合中,一方对另一方进行过度的身体接触,而另一方明确表示反感或者回避,这种行为就违背了他人意愿。再比如,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发送一些带有性暗示的文字或图片,而对方并未表现出接受的态度,同样属于违背他人意愿的行为。 其二,行为方式。法律列举了言语、文字、图像、肢体行为等方式。言语方面,包括讲低俗的笑话、进行性暗示的言语挑逗等;文字方面,如发送色情短信、邮件等;图像方面,展示色情图片、视频等;肢体行为方面,像故意触摸、搂抱、亲吻等。只要是以这些方式实施的违背他人意愿的行为,都可能被认定为性骚扰。 其三,从行为后果来看,性骚扰行为通常会给受害者带来心理上的不适、恐惧、焦虑等负面情绪。这种负面情绪也是判断是否构成性骚扰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如果某种行为虽然没有直接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却让受害者在心理上产生了明显的不良感受,那么也有可能被认定为性骚扰。 在实际生活中,如果遇到疑似性骚扰的情况,受害者可以收集相关证据,如聊天记录、视频、证人证言等,以便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用人单位、学校等单位也有义务采取合理的预防、受理投诉、调查处置等措施,防止和制止利用职权、从属关系等实施性骚扰。总之,准确认定性骚扰行为,对于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