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我最近在处理一些经济纠纷,涉及到对方是否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情况。我不太清楚法律上对于这种判定是怎样的标准,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判断,也不知道有什么具体的依据,所以想了解一下如何判定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展开


判定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法律实践中是一个复杂且重要的问题,这关系到很多罪名的认定,比如诈骗罪、职务侵占罪等。 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为人意图排除权利人,将他人的财物作为自己的财物进行支配,并遵从财物的用途进行利用、处分的意思。简单来说,就是行为人不想把东西还给合法所有者,而是想自己一直占有、使用、处置这个东西。 在司法实践中,通常会从多个方面来综合判定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目的。首先是行为人的行为方式。比如在合同诈骗案件中,如果行为人在签订合同的时候就提供虚假的身份信息、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以此来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这往往就可以推断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规定了合同诈骗罪的几种情形,其中就包括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等,这些行为都体现出行为人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图。 其次是财物的处置情况。如果行为人在取得财物后,不是按照正常的交易用途使用,而是用于挥霍、赌博等非法活动,或者携款潜逃,这也可以作为认定非法占有目的的重要依据。例如在集资诈骗案件中,行为人将集资款用于个人奢侈消费,而不是投入到承诺的生产经营项目中,就很可能被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这种行为构成集资诈骗罪。 另外,行为人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也是判断的重要因素。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没有还款能力,却大量骗取他人财物,或者在取得财物后有能力归还却拒不归还,也可以认定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比如在民间借贷纠纷中,如果借款人在借款时就已经负债累累,根本没有偿还能力,却编造虚假理由借款,并且在借款后没有任何还款的行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