渎职立案时实际造成的损失如何认定?
我有个亲戚在公职岗位上工作,最近被怀疑渎职。听说渎职立案和实际造成的损失有关,我想知道在法律上,对于渎职立案时实际造成的损失是怎么认定的呢?具体依据什么标准和方法呀?
展开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 对于渎职立案时实际造成的损失认定,是一个复杂且严肃的过程。在法律上,损失主要分为物质损失和非物质损失。物质损失很好理解,就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经济损失,像公共财产的重大损失,例如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因渎职导致的直接经济支出等。非物质损失则相对抽象,比如对国家声誉、社会秩序、公民权利等方面造成的损害。 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不同的渎职犯罪对于损失的认定标准是不一样的。以滥用职权罪为例,造成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1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50万元以上的;造成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20万元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不满20万元,但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的等情形,就达到了立案标准。 在认定损失时,通常要考虑损失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确定性就是说损失是已经实际发生的,而不是可能发生的。因果关系则要求损失是由渎职行为直接导致的,二者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司法机关会通过调查取证、审计鉴定等多种方式来确定实际损失的具体数额和范围。如果在损失认定过程中存在争议,还可以通过专业的鉴定机构进行评估,以确保认定结果的公正和准确。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