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过错的认定是根据什么来判定的?


医疗过错的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判定。下面为您详细介绍。 首先,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是重要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这些法律、法规和规范是医疗行业的基本准则,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如果医疗行为违反了这些规定,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存在过错。比如,医生在手术前没有按照规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导致手术过程中出现意外,这种情况就可能构成医疗过错。 其次,医疗行为是否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也是关键因素。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措施。如果医务人员没有尽到应有的注意义务,导致患者受到损害,也可能被认定为存在过错。例如,医生在给患者开药时,没有充分考虑患者的过敏史,导致患者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这就属于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 此外,医疗行为与患者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也需要考量。即使医疗行为存在一定的瑕疵,但如果该行为与患者的损害后果之间没有因果关系,也不能认定为医疗过错。比如,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了感染,但经过调查发现,感染是由于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低下以及术后护理不当等原因引起的,与医生的手术操作没有直接关系,那么就不能认定医生的手术行为存在医疗过错。 最后,在判断医疗过错时,还会参考同行的普遍水平。通常会由专业的医学鉴定机构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根据当时的医疗水平和同行的普遍做法来进行评判。如果医务人员的行为明显低于同行的平均水平,就有可能被认定为存在过错。 综上所述,医疗过错的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依据相关的法律规定和医学专业知识来进行判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