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事实不清时如何认定责任?


在交通事故事实不清的情况下认定责任,是一个较为复杂但有明确法律规定的过程。首先,我们要了解交通事故责任认定的重要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根据交通事故现场勘验、检查、调查情况和有关的检验、鉴定结论,及时制作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处理交通事故的证据。交通事故认定书应当载明交通事故的基本事实、成因和当事人的责任,并送达当事人。这表明交通事故认定书是确定责任的关键文件。 当交通事故事实不清时,交警部门会进行全面的调查。他们会收集现场的各种证据,比如现场的痕迹、车辆的损坏情况、证人的证言等。《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现场调查之日起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获交通肇事车辆和驾驶人后十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对需要进行检验、鉴定的,应当在检验报告、鉴定意见确定之日起五日内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 如果经过调查仍然无法明确事故的事实和责任,交警可能会依据现有证据进行合理的推断。例如,如果一方当事人有明显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即使事实不完全清晰,也可能会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如果双方都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但无法确定谁的过错更大,可能会认定双方承担同等责任。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当事人对交通事故认定书有异议,可以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送达之日起三日内,向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上一级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对复核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复核结论。 此外,如果事故进入到民事诉讼阶段,法院会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来重新认定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在交通事故案件中,双方都需要提供能够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比如事故现场的照片、视频、证人证言等。法院会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以及双方的过错程度,来确定最终的责任划分。 总之,交通事故事实不清时,责任认定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遵循相关的法律程序。无论是交警部门的认定还是法院的判决,都是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确保责任划分的公平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