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法律责任,下面为您详细介绍它们的区分方法。 首先是定义和性质方面。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法律规范或者不履行民事法律义务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简单来说,就是平等主体之间因为一方侵犯另一方的民事权益,像财产权、人身权等,而需要承担的责任。这主要是为了补偿受害者所遭受的损失,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而行政责任是指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而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这是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因违反行政法规定的义务而依法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带有一定的惩罚性质,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行政管理秩序。 从责任的承担主体来看,民事责任的承担主体是平等的民事主体,比如自然人、法人或者非法人组织。例如在合同纠纷中,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如果一方违约,就要对另一方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承担主体则包括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行政主体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等行政机关,如果行政机关违法行政,就要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行政相对人就是接受行政管理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如果他们违反了行政管理规定,也要承担行政责任。 在责任的承担方式上,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多样,常见的有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这些方式主要是围绕弥补受害人的损失来设定的。比如在侵权案件中,侵权人可能需要赔偿受害人的医疗费、误工费等损失。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给予的制裁,像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行政拘留等;行政处分是对行政机关内部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进行的惩戒,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等。 相关法律依据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了各种民事责任的情形和承担方式,为处理民事纠纷提供了法律准则。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等行政法律法规,则对行政责任的认定和承担作出了明确规定。通过这些法律条文,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和处理不同类型的责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