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故如何立案起诉?


医疗事故立案起诉是一个严肃且复杂的法律过程,下面为你详细介绍相关步骤。首先,要明确是否构成医疗事故。医疗事故是指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过失造成患者人身损害的事故。判断是否属于医疗事故,可先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共同书面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鉴定。若对首次鉴定结论不服,可自收到首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确定为医疗事故后,接下来就是立案起诉。起诉前要准备好相关材料,主要包括:证明原告身份的材料,如身份证;证明与医疗机构存在医疗关系的材料,像病历、诊断证明等;证明医疗事故存在及损害后果的材料,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伤残鉴定报告等;以及起诉状,起诉状应写明原被告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与理由等。关于管辖法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在医疗事故案件中,侵权行为地通常就是医疗机构所在地。立案起诉的流程如下:第一步,撰写起诉状。起诉状要清晰明确地表达自己的诉求和事实依据。第二步,到有管辖权的法院提交起诉材料。法院会对材料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会在七日内立案,并通知当事人;不符合起诉条件的,会在七日内作出裁定书,不予受理。第三步,立案后,法院会安排开庭时间并通知双方当事人。开庭时,双方需进行举证、质证、辩论等环节。第四步,法院根据双方提供的证据和辩论情况进行判决。如果对一审判决不服,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向上一级法院提起上诉。总之,医疗事故立案起诉需要严谨对待,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法律规定和要求,务必按照法律程序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