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案件该如何处理?


在交通事故中,如果责任无法认定,这确实会让当事人感到棘手。不过,法律对此有相应的处理办法。 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事故发生后,由于各种原因,比如现场证据缺失、事故经过难以查明等,交警部门无法明确划分事故双方或多方的责任比例。 当遇到这种情况时,当事人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解决。 第一种途径是申请复核。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第七十一条,当事人对道路交通事故认定或者出具道路交通事故证明有异议的,可以自道路交通事故认定书或者道路交通事故证明送达之日起三日内提出书面复核申请。当事人逾期提交复核申请的,不予受理,并书面通知申请人。复核申请应当载明复核请求及其理由和主要证据。同一事故的复核以一次为限。所以,如果当事人认为交警的认定不合理,可以在规定时间内申请复核,争取重新认定事故责任。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当责任无法认定时,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划分责任。在民事诉讼中,法院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双方提供的证据来判断责任。一般来说,如果双方都有证据证明自己无过错或对方有过错,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判断。例如,如果机动车与非机动车、行人发生事故,机动车一方不能证明非机动车、行人有过错的,机动车一方可能要承担更多的赔偿责任。这是因为在我国法律中,考虑到非机动车和行人在交通中的相对弱势地位,对其有一定的保护倾向。 此外,在民事诉讼中,证据至关重要。当事人要尽可能收集与事故有关的证据,如现场照片、证人证言、医疗记录等,以支持自己的主张。法院会根据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进行审查,并据此作出公正的判决。 总之,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并不意味着当事人的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通过合法的途径和充分的证据,当事人可以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纠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