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非法行医犯罪的主体?


非法行医犯罪主体的认定在司法实践中至关重要,它是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构成非法行医犯罪的重要依据。下面我们就来详细说说如何认定非法行医犯罪的主体。 首先,非法行医罪,是指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擅自从事医疗活动,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非法行医,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严重损害就诊人身体健康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造成就诊人死亡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那么,什么样的人属于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呢?依据相关的司法解释和法律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未取得或者以非法手段取得医师资格从事医疗活动的。比如通过伪造、欺骗等手段获取医师资格证书,然后进行行医活动的人。医师资格是需要通过正规的考试和认定程序获得的,只有取得了这个资格,才具备合法行医的基础条件。 二是个人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办医疗机构的。开办医疗机构需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这是对医疗机构合法性的一种确认。如果没有这个证件就私自开办医疗机构并开展医疗服务,就可能构成非法行医犯罪的主体。 三是被依法吊销医师执业证书期间从事医疗活动的。医师执业证书是医生合法行医的凭证,如果因为违反相关规定被吊销了执业证书,那么在吊销期间就不能再从事医疗活动了,否则就属于非法行医。 四是未取得乡村医生执业证书,从事乡村医疗活动的。在乡村地区行医,乡村医生也需要取得相应的执业证书,这是为了保障乡村地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没有证书却从事乡村医疗活动,也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行医犯罪主体。 五是家庭接生员实施家庭接生以外的医疗行为的。家庭接生员有其特定的职责范围,只能从事家庭接生相关工作,如果超出这个范围进行其他医疗行为,也不符合法律规定,可能被认定为非法行医。 在具体认定时,还需要考虑情节是否严重。情节严重一般包括造成就诊人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的;造成甲类传染病传播、流行或者有传播、流行危险的;使用假药、劣药或不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的卫生材料、医疗器械,足以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非法行医被卫生行政部门行政处罚两次以后,再次非法行医的等情形。只有当未取得医生执业资格的人实施了非法行医行为,并且达到了情节严重的程度,才能以非法行医罪来定罪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