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劳动合同该如何认定工伤?


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认定工伤,这是很多劳动者会遇到的难题。不过,即便没有劳动合同,也不意味着不能认定工伤。 首先,我们要明确工伤认定的概念。工伤认定是劳动行政部门依据法律的授权,对职工因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是否属于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给予定性的行政确认行为。也就是说,当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受到伤害或者患上职业病时,需要劳动行政部门来确定这是否属于工伤的范畴。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应当提交下列材料:(一)工伤认定申请表;(二)与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关系(包括事实劳动关系)、人事关系的其他证明材料;(三)医疗机构诊断证明书、诊断病历等医疗诊断证明或者职业病诊断证明书、职业病诊断鉴定书。这里面提到的劳动关系证明材料,没有劳动合同的话,就需要提供能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材料。 所谓事实劳动关系,是指无书面合同或无有效书面合同形成的劳动雇佣关系以及口头协议达成的劳动雇佣关系。可以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材料有很多,比如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 具体的工伤认定流程是这样的:第一步,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工会组织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者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1年内,可以直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统筹地区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第二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收到工伤认定申请后,会在15日内对提交的材料进行审核,材料完整的,作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决定;材料不完整的,会要求申请人补充材料。第三步,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自受理工伤认定申请之日起60日内作出工伤认定的决定,出具《认定工伤决定书》或者《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 在没有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认定工伤,关键在于收集能证明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据,然后按照规定的流程向相关部门提出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