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回避制度应从哪三方面入手?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他法定人员在遇有法律规定的情形时,退出对本案审理的制度。它是保证案件获得公正审理的重要制度。下面我们来分析完善回避制度可以着手的三个方面。 首先是回避适用范围的明确与拓展。回避适用范围是指哪些人员在何种情形下需要回避。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规定,审判人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等具有法定情形时应当回避。但随着社会发展,一些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比如专家辅助人、有专门知识的人参与诉讼等,其是否适用回避以及如何回避,目前法律规定还不够完善。所以,完善回避制度需要进一步明确和拓展回避适用范围,将这些新的参与诉讼主体纳入合理的回避体系中,这样才能保证整个诉讼过程的公正性,避免因利益关系等因素影响案件的公正处理。 其次是回避启动程序的优化。回避启动程序是指在什么情况下、由谁来提出回避申请以及如何提出等一系列程序规定。目前,我国法律规定了自行回避、申请回避和指令回避三种方式。然而在实践中,存在当事人申请回避困难、法院对回避申请审查不规范等问题。比如,当事人可能因为不知道回避的具体情形或者缺乏有效的证据来支持自己的回避申请而难以启动程序。所以,需要优化回避启动程序,一方面要加强对当事人的回避告知义务,让当事人清楚知道自己有申请回避的权利以及何种情形可以申请回避;另一方面,要规范法院对回避申请的审查程序,明确审查的标准和期限,保障当事人的申请得到及时、公正的处理。 最后是回避监督机制的健全。回避监督机制是指对回避制度执行情况进行监督的制度。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回避制度很可能会流于形式。目前我国虽然有一定的监督措施,但还不够健全。比如,对于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情况,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机制和补救措施。因此,完善回避制度需要健全回避监督机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方式和责任追究措施。一旦发现有违反回避制度的行为,要及时进行纠正,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以确保回避制度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执行。 综上所述,完善回避制度从明确与拓展回避适用范围、优化回避启动程序以及健全回避监督机制这三方面入手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让回避制度更好地发挥保障司法公正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