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stion-icon 民法典第二十一条该如何解读?

我想了解民法典第二十一条的具体含义和实际应用场景。在生活中,这条法律规定会在哪些情况下发挥作用,对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影响呢?希望能得到详细的解读。
展开 view-more
  • #民法典解读
answer-icon 共1位律师解答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十一条规定:“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下面为您详细解读。首先,我们来解释一下“不能辨认自己行为”。这指的是成年人或者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由于精神疾病、智力障碍等原因,没办法正确认识自己行为的性质、后果和意义。比如说,有些患有严重精神分裂症的成年人,他们无法理解签订合同意味着什么,也不清楚自己的行为会带来怎样的法律后果。 接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就是基于不能辨认自己行为而被法律认定的一类人。这类人自己不能独立进行民事法律行为,像买卖东西、签订协议等。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认知和判断能力,没办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那么“法定代理人”就登场了。法定代理人一般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比如父母、配偶等。法定代理人的职责就是代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替他们做出符合其利益的决定,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这条法律规定的意义重大。它一方面保护了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他们因为自身认知缺陷而遭受损失;另一方面也维护了交易安全和市场秩序,让民事活动能够正常、有序地进行。比如在一个买卖合同中,如果一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且没有法定代理人的参与,那么这个合同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因为不符合法律规定。

avatar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suggest-qr
mobile-suggestion
qr why
mobile-cta-laywer cta-laywer
免费法律咨询 3423名律师在线 3分钟快速回复
立即联系立即拨打立即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