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租赁合同怎样才是合法的?


在判断房屋租赁合同是否合法时,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考量。首先,合同的主体需要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通俗来讲,签订合同的双方都得是能够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说,如果一方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比如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或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那么他们签订的房屋租赁合同通常是无效的。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需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 其次,合同的内容要合法且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合同内容合法意味着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比如,租赁合同中约定将房屋用于违法活动,那这样的合同肯定是不合法的。同时,双方签订合同必须是出于自愿,不存在欺诈、胁迫等情形。《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规定,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以虚假的意思表示隐藏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处理。第一百五十条规定,一方或者第三人以胁迫手段,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受胁迫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再者,合同的形式也可能影响其合法性。虽然《民法典》第七百零七条规定,租赁期限六个月以上的,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无法确定租赁期限的,视为不定期租赁。但即使没有书面合同,只要能证明租赁关系的存在,口头合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有效的。不过为了避免日后发生纠纷,签订书面合同是更为稳妥的做法。 另外,对于房屋的相关情况也有要求。出租的房屋必须是合法建筑,有合法的产权证明或者其他合法来源。如果房屋是违章建筑,那么以此签订的租赁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条规定,出租人就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未按照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规定建设的房屋,与承租人订立的租赁合同无效。但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者经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人民法院应当认定有效。 总之,一份合法的房屋租赁合同需要主体适格、内容合法、意思表示真实,并且符合相关的形式和房屋条件要求。在签订合同前,双方都应该仔细审查合同条款,确保合同的合法性,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