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环保数据造假犯罪?


环保数据造假犯罪的认定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多方面因素来判断。下面我们详细了解一下。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环保数据造假。简单来说,环保数据造假就是故意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以欺骗的方式让环保数据呈现出虚假的达标情况。例如,企业通过修改监测设备参数,使排放污染物的数据看起来符合环保标准,但实际上排放超标。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三十八条规定了污染环境罪。如果通过造假环保数据来掩盖其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可能会构成此罪。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核心区排放、倾倒、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的;非法排放、倾倒、处置危险废物三吨以上的;排放、倾倒、处置含铅、汞、镉、铬、砷、铊、锑的污染物,超过国家或者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三倍以上的等。当企业通过数据造假来掩盖这些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时,就很可能被认定为犯罪。 同时,根据《关于办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重点排污单位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或者干扰自动监测设施,排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的,也应当认定为“严重污染环境”。这里的重点排污单位是指纳入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的企业等。 在认定过程中,相关部门会进行调查取证。会查看企业的监测设备运行记录、数据传输情况等。如果发现监测设备有被人为修改参数的痕迹,或者数据传输存在异常,就会进一步深入调查。同时,也会对企业的实际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与企业上报的环保数据进行对比。如果两者存在较大差异,且有证据表明企业存在故意造假行为,那么就会认定企业存在环保数据造假。 此外,还会考虑企业造假的主观故意性。如果企业是因为疏忽或者技术故障导致数据不准确,一般不会认定为犯罪。但如果企业是为了逃避环保监管、降低治污成本等目的而故意造假,那么就会被认定为犯罪行为。 总之,认定环保数据造假犯罪需要从行为、后果、主观故意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企业应该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如实记录和上报环保数据,避免触碰法律红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