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取保候审制度还有哪些地方可以完善?


取保候审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刑事强制措施,指在刑事诉讼中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对未被逮捕或逮捕后需要变更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为防止其逃避侦查、起诉和审判,责令其提出保证人或者交纳保证金,并出具保证书,保证随传随到,对其不予羁押或暂时解除其羁押的一种强制措施。 目前,我国取保候审制度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可以完善的地方。 从适用条件来看,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七条规定了可以取保候审的情形,包括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等。然而,在实践中“社会危险性”的判断标准不够明确,这就导致在实际操作中,不同司法人员对于是否适用取保候审存在差异。所以,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社会危险性”的评判标准,例如明确列举出哪些情形属于具有社会危险性,哪些不属于,这样可以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在保证方式方面,我国目前主要有保证人保证和保证金保证两种方式。但在保证金的收取、管理和退还等环节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保证金数额的确定缺乏明确的标准,有的地方可能过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家属带来较大经济压力;而在退还保证金时,又存在手续繁琐、拖延等情况。因此,可以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保证金收取标准,综合考虑案件的性质、情节、犯罪嫌疑人的经济状况等因素;同时,简化保证金退还的流程,明确退还的时间节点,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从监督管理机制来看,虽然法律规定了被取保候审人应当遵守的规定,如住址、工作单位和联系方式发生变动的,在二十四小时以内向执行机关报告等,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对于被取保候审人的监管存在一定难度。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更加有效的监管体系,例如通过电子监控设备、定位系统等手段,实时掌握被取保候审人的行踪和活动情况,确保其遵守相关规定。 另外,在法律援助方面,很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由于缺乏法律知识,不知道如何申请取保候审,也不了解自己在取保候审期间的权利和义务。因此,可以进一步加强法律援助力度,为符合条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专业的法律帮助,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运用取保候审制度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总之,完善我国取保候审制度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细化法律规定、优化操作流程、加强监管和法律援助等措施,使其更加科学、合理、公正,更好地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司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