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是什么?


所得税的会计核算在企业财务管理中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企业的税务合规和财务报表的准确编制。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 首先,我们要明确几个关键的法律概念。所得税会计是研究如何处理按照会计准则计算的税前会计利润(或亏损)与按照税法计算的应纳税所得额(或亏损)之间差异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简单来说,就是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法在收入、费用的确认和计量上可能存在不同,所以会产生两者之间的差异。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企业应当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这里解释一下几个重要的概念。资产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而资产的计税基础是指企业收回资产账面价值过程中,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以自应税经济利益中抵扣的金额。负债的账面价值是指企业按照相关会计准则的规定进行核算后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的金额。负债的计税基础是指负债的账面价值减去未来期间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按照税法规定可予抵扣的金额。 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对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企业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负债是指根据应税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应付所得税的金额。 相反,当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或者负债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时,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对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企业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递延所得税资产是指根据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计算的未来期间可收回的所得税金额。 企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都需要对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进行重新计量。如果资产负债表日有确凿证据表明未来期间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应当确认以前期间未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如果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 所得税费用由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两部分组成。当期所得税是指企业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确定的针对当期发生的交易和事项,应交纳给税务部门的所得税金额,即当期应交所得税。递延所得税是指按照所得税准则规定当期应予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金额,即递延所得税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负债当期发生额的综合结果,但不包括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的所得税影响。 企业在进行所得税会计核算时,需要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进行操作,准确计算资产和负债的账面价值与计税基础,确认和计量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从而确定所得税费用,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税务合规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