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解除合同是否具备法律效力以及如何评估解约的法律约束力?


实际解除合同是可能具备法律效力的。一般来说,一份有效的民事法律行为,包括合同的解除行为,需要满足一定条件。 首先,当事人必须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如果是自然人作为合同当事人,得具备《民法典》规定的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是要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自然人。而法人、非法人组织只有在登记核准的经营范围内从事经济活动、签订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并受法律保护。比如一个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在很多情况下就是效力待定或者无效的。 其次,意思表示要真实。如果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比如存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那么这样的合同解除行为可能不具有法律效力。例如,一方用威胁的手段迫使另一方解除合同,这种解除就可能不被法律认可。 最后,不能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违背公序良俗。合同的内容和目的不能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在法律、法规没有规定时,也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的禁止性规定,同时不能损害他人利益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 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当合同实际解除后,如果产生争议,要先确定合同效力。如果合同无效,那自始至终都无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无效的或者被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自始没有法律约束力。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合同因违约解除的,解除权人可以请求违约方承担违约责任,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主合同解除后,担保人对债务人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仍应当承担担保责任,但是担保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 。 相关概念: 民事行为能力:指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与其内心真实意思一致。 公序良俗:即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