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迁协议有法律效力吗


拆迁协议通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这意味着协议中规定的权利依法产生后,会受到法律的保护;相应的义务一旦产生,也会受到法律的强制执行。依法签订的拆迁协议,双方都得严格遵守,任何一方都不能擅自变更或解除。要是履行协议过程中出现纠纷,协议条款就是解决纠纷的重要依据。 一份合法有效的拆迁协议,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首先,协议双方得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简单来说,就是双方得是能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要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签订协议,得经过法定代理人同意才行。比如,精神状态不清晰的人就不具备签订拆迁协议的民事行为能力。《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法律行为才有效。 其次,协议内容得是双方真实意思的表示。这就是说签协议得是双方自愿的,不存在一方被欺诈、胁迫等情况。要是有人通过威胁、诱骗等手段让另一方签协议,那这份协议是无效的。因为房屋拆迁补偿与安置是民事法律关系,双方签协议时要遵循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 再次,协议内容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能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的合法权益。比如,不能在协议里约定损害公共利益的条款。 另外,协议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协议是无效的,不受法律保护。而且,拆迁房屋拆迁管理部门代管的房屋所订立的拆迁补偿安置协议书必须经公证机关公证,也就是实行强制性公证,这样能保证协议内容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如果拆迁协议符合以上条件,那么在双方签字盖章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应当按照协议约定履行各自的义务,否则可能会承担违约责任。 相关概念: 民事行为能力:指自然人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与其内心真实意思一致。 公序良俗:公共秩序与善良风俗的简称,指国家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所必需的一般秩序和一般道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