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继承协议书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遗产继承协议书是指在被继承人去世后,各继承人就遗产分配等相关事宜达成的协议。判断遗产继承协议书是否有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 首先,从签订主体来看,协议的签订人必须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十八条规定,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意味着如果签订遗产继承协议书的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那么该协议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例如,患有严重精神疾病、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人签订的协议就不具有法律效力。 其次,协议内容必须是签订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也就是说,签订协议的人是在没有受到欺诈、胁迫等情况下,自愿达成的协议。根据《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如果一方通过欺骗、威胁等手段迫使另一方签订协议,那么受胁迫、欺诈的一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予以撤销。 再者,协议内容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违背公序良俗。比如,协议不能剥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的继承权,否则这部分条款可能会被认定无效。《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四十一条规定,遗嘱应当为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 最后,协议的形式也需要符合法律要求。虽然遗产继承协议书没有严格的形式要求,但为了避免日后产生纠纷,最好采用书面形式,并由各继承人签字、注明日期。如果涉及到房产等不动产的继承,还需要按照相关规定办理产权变更登记手续。 综上所述,遗产继承协议书在满足签订主体适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合法合规以及形式符合要求等条件下,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情况复杂多样,建议在签订协议前咨询专业律师,以确保协议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