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价邀请是否属于要约?

在商业活动中,经常会遇到询价邀请的情况。比如在采购项目里,采购方发出询价邀请,收到邀请的供应商就会疑惑这到底是不是要约。想了解询价邀请在法律上到底如何定性,和要约的区别在哪,具体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张凯执业律师
已帮助 867 人解决法律问题

询价邀请不属于要约,而是要约邀请。下面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要约是希望和他人订立合同的意思表示,该意思表示应当符合内容具体确定以及表明经受要约人承诺,要约人即受该意思表示约束这两个条件。也就是说,要约是一方明确表示想要和特定相对人订立合同的意愿,并且一旦对方承诺,自己就要受这个表示的约束。


而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意思表示。询价邀请通常是向不特定多数人发出的,目的是获取相关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质量等信息,以便进一步选择合适的交易对象,它本身并没有直接表达与对方订立合同的意思。


例如,在采购项目中,采购方发出询价邀请,只是想了解不同供应商的报价和条件,并不是直接表示要与某个特定供应商订立采购合同。供应商收到询价邀请后,根据邀请内容向采购方报价,这个报价才是要约。采购方如果选择接受某个供应商的报价并确认采购,那就是承诺,此时合同才成立。


相关法律依据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四百七十三条规定,要约邀请是希望他人向自己发出要约的表示。拍卖公告、招标公告、招股说明书、债券募集办法、基金招募说明书、商业广告和宣传、寄送的价目表等为要约邀请。虽然这里没有明确提及询价邀请,但从其性质和法律原理来看,询价邀请符合要约邀请的特征。

相关问题

为您推荐20个相关问题

所有的合意都能作为合同吗?

在一些商业合作、日常交易等场景中,经常会出现双方达成某种一致意见的情况。但不清楚这种合意是否就等同于合同,在发生纠纷时能否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来处理。想了解到底什么样的合意才能被认定为合同,以及相关的判断标准。

反要约的样本内容具体是怎样的?

在商业谈判和合同签订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关于要约和反要约的情况。我不太清楚反要约具体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比如格式、关键要素等。也想知道在实际操作中,怎样写才能确保反要约有效且符合法律规定。

合同诈骗和合同欺诈有什么区别?

在商业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合同相关的问题,有时候很难分清对方的行为到底是合同诈骗还是合同欺诈。比如在签订合作合同后,对方出现一些不符约定的行为,不清楚这属于哪种性质。想具体了解合同诈骗和合同欺诈在各方面的区别。

竞争性磋商二次报价无效是否属于废标?

在参与竞争性磋商项目时,遇到了二次报价无效的情况,不太清楚这种情况是否就会被判定为废标。想了解具体在什么情形下二次报价无效会被认定为废标,以及相关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一开始就不打算履行合同约定算是诈骗吗?

在商业合作中,经常会遇到签订合同后一方不履行约定的情况。比如签了货物采购合同,对方一开始就明确表示或者通过行为表现出不会供货。这让人很困惑,不知道这种行为到底算不算诈骗,特别想了解这种行为在法律上是怎么界定的。

合同金额和付款金额不一致合法吗?

在商业合作中,经常会碰到合同金额和付款金额不一致的情况。比如签订采购合同后,实际付款时因为各种原因金额有变。不清楚这种差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是合法的,以及出现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

单方合同和双方合同有哪些区别?

在一些商业活动或者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涉及到签订合同的情况。有时候搞不清楚一份合同到底是单方合同还是双方合同,也不明白这两者具体的差异在哪儿。比如在一些悬赏广告、赠与行为中,合同性质就不太好判断。想了解下单方合同和双方合同在成立条件、当事人权利义务等方面具体有啥区别。

怎样的行为才能被定性为合同诈骗?

在商业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合同纠纷,有时很难判断对方是不是构成合同诈骗。比如签订合同后对方不按约定履行,或者用一些虚假信息诱导签合同,不知道这些情况算不算合同诈骗。想了解具体哪些行为、达到什么标准才会被认定为合同诈骗。

合同纠纷在什么情况下会变成合同诈骗?

在一些商业活动中,原本是普通的合同纠纷,后来却被认定为合同诈骗,让人很困惑。比如在交易合作时,一开始双方只是对合同履行有分歧,后来却被指涉及诈骗。想了解具体哪些情形下,合同纠纷会转化成合同诈骗,以及二者的界限究竟在哪里。

协议和合同的法律效力是否一样?

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涉及到签订协议或者合同。有时候不太清楚二者在法律效力上是否有差异,比如签订合作时,有时用协议形式,有时用合同形式,就想明确下二者法律效力究竟有没有不同,具体在哪些方面体现。

竞争性谈判是否可以直接邀请供应商?

最近我们单位要进行一些物资采购,打算采用竞争性谈判的方式。但不确定能不能直接邀请供应商,而不通过发布公告的形式。想知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直接邀请,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要求又是怎样的。

竞争性谈判是否可以不发公告?

我这边涉及一个采购项目,准备采用竞争性谈判方式。但不太清楚是否一定要发公告,担心不发公告后续会有合规风险,也不知道具体在什么情况下可以不发或者必须发。想了解下相关的明确规定和要求。

诈骗和欺诈在法律上究竟该如何区分?

在商业活动和日常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涉及欺诈或诈骗的情况,比如签订合同过程中感觉对方不太对劲,或者遭遇钱财被骗等。我就特别疑惑,到底什么样的行为算诈骗,什么样的算欺诈,它们在法律上具体的区分标准是什么呢?

商业贿赂罪的追诉标准是什么,法律又是如何规定的?

在商业活动中,常常会遇到一些涉及贿赂的复杂情况。比如,在业务往来中,为了促成合作给相关人员送钱送物,或者收受他人财物等行为,不清楚这些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达到犯罪追诉标准,以及具体法律是怎么规定的,希望能得到详细解答。

经济诈骗该如何进行定性?

在一些经济往来中,常常会遇到难以分辨是否构成经济诈骗的情况。比如在商业合作中,一方承诺了某些条件但未兑现,另一方怀疑是经济诈骗,但又不确定。想了解具体从哪些方面、依据什么标准来明确界定经济诈骗行为。

合同诈骗罪中的合同效力该如何认定?

在商业活动中,遇到了涉及合同诈骗的情况,不知道这样的合同在法律上到底有没有效力。想具体了解下合同诈骗罪中合同效力认定的标准和依据,以及不同情况下合同效力的变化。

只是知道实施欺骗手段提供帮助是否属于合同诈骗?

在一些商业合作或交易场景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困惑。比如在合作过程中,知道一方实施了欺骗手段,还为其提供了帮助,但不确定这种行为是不是就构成合同诈骗。想了解这种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被认定为合同诈骗,以及相关的判断标准具体是怎样的。

合同诈骗的合同是否有效?

在商业活动中,有时会遇到涉嫌合同诈骗的情况。比如签订合同后,一方发现另一方存在欺诈行为,骗取了财物。这时候就会疑惑,这样的合同在法律上到底有没有效力,会不会影响自身权益,想了解具体的法律判定标准。

如何界定诈骗与经济纠纷?

在商业活动或者日常交易中,有时候会遇到一些复杂的情况,搞不清楚对方的行为到底是诈骗还是单纯的经济纠纷。比如一方没有按时履行合同约定付款,是真的资金困难还是故意欺诈?这种情况让人很困扰,想了解清楚具体该从哪些方面来准确界定两者。

单位合同诈骗和个人合同诈骗有哪些区别?

在一些商业活动中,遇到了合同诈骗的情况,不清楚到底是单位实施的诈骗还是个人实施的诈骗,对于二者具体的区分标准不太明白,想了解在主体认定、行为特征以及处罚方式等方面二者究竟有什么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