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合意都能作为合同吗?
在一些商业合作、日常交易等场景中,经常会出现双方达成某种一致意见的情况。但不清楚这种合意是否就等同于合同,在发生纠纷时能否按照合同的相关规定来处理。想了解到底什么样的合意才能被认定为合同,以及相关的判断标准。
展开


不是所有的合意都能作为合同。以下为你详细解释: 首先,合同成立的根本要件是当事人意思表示须一致,也就是合意。这意味着签订合同的双方当事人要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相同的、没有分歧的看法,通常是经过谈判、讨价还价等过程后形成的一致意见。例如,在买卖商品时,双方就商品的价格、数量、质量标准等主要条款协商一致,这就是一种合意,此时合同成立。 其次,达成合意的主体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当事人。仅有一方当事人是不可能产生合意的,也就不可能成立合同。比如,一个人独自制定的某种计划或想法,由于不存在与其他主体的协商一致,所以不能构成合同。 再者,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须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如果双方的意思表示并非以订立合同为目的,即使达成了某种一致意见,也不能成立合同。例如,两人在聊天时对某个新闻事件的看法达成一致,这并非是以订立合同为目的的合意,所以不能作为合同。 最后,合同还需要满足不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等条件。如果合意的内容违反了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或者违背了公序良俗,那么这样的合意也是不能作为合同的。例如,双方约定进行非法的毒品交易,这种合意明显违反法律规定,不能构成合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相关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合同的订立需要遵循平等、自愿、公平、诚信等原则,同时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只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合意,才能作为合同。

法律公园专业律师
平台专业律师
去咨询
去咨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