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肇事责任推给已死同伴,行为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


在探讨将肇事责任推给已死同伴,行为人是否构成肇事逃逸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交通肇事逃逸的概念。交通肇事逃逸,通俗来讲,是指在发生交通事故后,行为人出于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而逃跑的行为。这一概念出自《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该条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二条第一款规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那么,将肇事责任推给已死同伴这种行为,是否符合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呢?判断的关键在于行为人是否具有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故意以及实施了逃避责任的行为。 从主观方面来看,把责任推给已死的同伴,明显反映出行为人不想承担自己在交通事故中应负的责任,具有逃避法律制裁的故意。因为正常情况下,如果行为人没有逃避责任的想法,就会如实陈述事故发生的经过,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从客观行为上分析,这种推卸责任的行为其实和直接逃离事故现场一样,都是为了让自己避开法律的追究。直接逃离现场是通过物理上的离开来逃避,而推卸责任则是试图通过虚假陈述来掩盖自己的过错,本质上都是逃避责任的手段。 举例来说,在某些实际案例中,行为人在事故发生后,为了不被认定为肇事方,谎称是已死亡的同伴驾驶车辆导致事故。经警方调查,发现其陈述与事实不符,最终认定行为人构成肇事逃逸。 综上所述,将肇事责任推给已死同伴的行为人,通常是构成肇事逃逸的。因为其主观上有逃避法律追究的故意,客观上实施了逃避责任的行为,符合交通肇事逃逸的构成要件。一旦被认定为肇事逃逸,行为人将面临更严厉的法律制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若构成犯罪的,将依据刑法相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