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调解违法,其结果有法律效力吗?


劳动争议调解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重要方式,它旨在通过中立第三方的介入,促使争议双方达成和解协议。然而,当调解过程出现违法情形时,其结果的法律效力就成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劳动争议调解的正常流程和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到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申请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调解协议书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 那么,当调解违法时会怎样呢?这里所说的调解违法,可能包括多种情形,比如调解程序违法、调解员存在偏袒行为、调解协议内容违反法律法规等。 如果调解程序违法,比如没有按照法定的步骤进行调解,或者剥夺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那么这样的调解结果很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因为合法的程序是保障调解结果公正、公平的基础。 要是调解员存在偏袒行为,这就破坏了调解的中立性原则。调解的目的是在中立第三方的主持下,让双方平等协商解决问题。如果调解员与一方存在利害关系,或者在调解过程中明显偏向某一方,那么当事人有权对调解结果提出质疑。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法途径,要求重新进行调解或者通过仲裁、诉讼等方式解决争议。 另外,如果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法规,那么该协议自始无效。法律法规是社会秩序的基本准则,任何调解协议都不能违反这些规定。例如,调解协议中约定的赔偿金额低于法定标准,或者剥夺了劳动者的法定权益,这样的协议是不受法律保护的。 综上所述,当劳动争议调解违法时,其结果的法律效力需要根据具体的违法情形来判断。如果存在严重的违法情况,当事人可以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要求重新处理劳动争议。在面对劳动争议时,当事人应当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积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